上课伊始,我把提前准备好的学具按照小组分发到位★◆■■◆★,提出小组合作要求:把这些物体分分类★■◆◆,说说你是怎样分的◆★?为什么要这样分◆■★★?问题抛出后,学生立即行动起来■◆◆◆◆,各小组展开热烈讨论★★◆■◆■。大部分学生按照物体的形状将它们分成四类,也有部分学生提出异议★★■◆◆■,认为可以分两大类★★:方的和圆的★◆■◆。理由很充足,圆的就是能够滚动的★◆★,方的就是样子方方正正的★◆◆◆,摸上去面都是平平的,角上都是尖尖的。学生的争议越来越激烈,部分学生产生质疑,认为这样的分类是不合理的,这些物体的形状虽然有相似的地方■★★★◆◆,但还是有区别的,应该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■■◆★◆★。
《认识图形》是一年级上册的内容■◆■■,是学生进入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立体图形,也是“图形与几何”领域的起始课■◆■。
记得我在上公开课时,学生的奇思妙想完全打破了我原来的教学设计■★◆■■,课堂上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赢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◆★◆。我也顺应学生的学情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预设,努力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。
在学生的争论中,结论慢慢显露出来★★★◆■◆。突然,男生小K高八度的声音出现在课堂:“我不同意。能滚动的虽然有两种东西◆★◆,但它们也是截然不同的,一个像皮球一样可以任意滚动,一个只有放倒了才能滚动★◆,所以它们不能分在一类,要分成两类★■◆★◆★。★◆◆★”随着小K的表述,其他学生也操作起来,在自己的桌面上尝试滚动学具◆★◆■◆。课堂上听见一种声音◆★◆★◆■:原来是真的啊!此时◆◆◆■,小H又站起来:“方的物体也可以分成两类,一类是长的,而且有些面的形状还是不一样的;一类是方的◆■■■,每个面的形状都是一样的。◆★★”这时,我顺势提出一个问题■◆★:你们能不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呢◆■?学生又一次进入探究中。最终学生给出了这些图形的名称:长方体、正方体、圆柱和球。在整个合作探究的过程中,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的形状,既培养了数学眼光,也锻炼了数学语言★★■,更培养了数学思维◆★■■◆★。
紧接着,我展开了第二个教学任务,学生利用积木进行“搭一搭”的活动:看谁搭得又稳又高■■■★◆◆。我先问学生:在搭之前,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?一石激起千层浪。有的学生提出◆◆◆★,怎样搭才能搭得高■■?有的提出球该怎样搭■◆◆◆?搭在哪里最合适?圆柱该怎样搭?有的提出怎样搭才能让搭成的物体更稳★★■★?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又一次进入热烈讨论滕博会登陆网址。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。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四能:发现问题、提出问题★★◆★◆★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用核心问题驱动学生进入深度思考,有了思考学习才会有价值,有了思考才会有学生的深度学习★◆◆◆■。一个男生抢先说出了自己的想法:“球容易滚动■★★★◆,不能放在下面,而要放在最上面★◆★,同时把球放在三个长方体上面就可以放稳了;圆柱放倒容易滚动★◆★◆★■,一定要把它立起来,可以避免滚动■★◆★;要想搭得高,就要把长方体立起来,这样就会让搭成的物体更高一些。”跟随这位同学的想法的提出◆★,其他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尝试着自己的不同搭法。同桌之间还在互相比较,看谁搭得高■■◆★■★,谁搭得稳。一种和谐的学习场景呈现在眼前,学生完全沉浸在这种有趣、好玩的学习氛围中。
数学课堂上,教师不仅要教数学知识■★★■★,还要为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◆★★★■,让学生在愉悦氛围中敢说■★★◆★■、敢问、敢做。同时,教师要用核心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,让有趣、好玩、有意思的数学课成为常态,更能成为教师教学所追求的制高点◆◆◆◆★。
数学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,即“三会”: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■◆■■◆◆,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,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■★。那么★★,在课堂教学中,如何让这些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生根呢◆■■★★?我在课堂上做了一些尝试,取得了一些成效★◆■★■。
一个女生用响亮的声音大声说:“老师,我们喜欢上这样的课,数学课原来这么有趣,太好玩了!”开放的课堂一定是学生喜欢的课堂,更应该是收获满满的课堂。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。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获得的知识才是最有效的■◆◆◆★。教师要学会相信每一个学生★◆■,为他们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,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。